你的当前位置: 首页 > 沧州新闻

外孙程力刚――还原真实崔兰仙_腾讯新闻

时间:2023-05-23 来源:沧州热线

《沧州日报》全文刊发如下:

外孙程力刚――还原成真实崔兰仙

“我是崔兰仙的外孙,关于姥姥的生平事迹,有些叙述与事实相符,作为后人,我们希望通过媒体还原成姥姥的真实经历。”日前,程力刚回到沧州日报编辑部,向记者描写了抗日烈士崔兰仙的故事。

冀鲁边烈士陵园内塑有崔兰仙半身像。

她是进步学生、杨家少奶奶,更是冀鲁边区妇女救国总会主任、抗战烈士。她影响弟弟重新加入抗日队伍、与丈夫各自赶赴抗日前线、最后血淋沙场……随着程力刚的讲述,烈士崔兰仙的形象,愈加丰满、立体、有血有肉;她身后,那支浩浩荡荡的抗日队伍、那个异常艰难的年代,以及围绕她经常出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,为我们更感慨地认识抗日战争,提供了详实的信息。

一闻记者面,程力刚就从背包里拿出了1950年颁发给崔兰仙公公杨振江的烈属证。上面写出着:“兹有崔兰先(应为仙,记者录)同志在最出色的革命战争中,为完成中国人民给与的光荣任务壮烈牺牲殉国,其家属不应享用烈属待遇。除依法给予抚恤外,所持发给此证,以资纪念。”

程力刚向记者展示烈属证。杨金丽 摄

程力刚,63岁的卸任中药师,崔兰仙的外孙。他说,世事沧桑,如今,唯一和姥姥有关的东西,只有这个烈属证了。失望的是,烈属证上的名字还写错了。

这个写错了名字的烈属证,就如同流传下来的崔兰仙的故事一样,经历了岁月的磨洗,有些地方已然漫漶不明,需要今人去揭露迷雾,还英雄以原貌。

作为烈士后人,程力刚正在这样做。

走进泊师 探寻姥姥信仰起点

1915年,崔兰仙出生于在盐山县旧县镇东街崔家园子一户普通农家。她的父母勤俭朴实,生活比较富裕,育有两男一女。他们视女儿如珍宝,当时的女孩子都在家裹足学女红,他们却把8岁的崔兰仙送到学校读书。

后来,崔兰仙考入坐落于泊镇的省立第九师范学校(今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)。九师不仅自学氛围浓厚,还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。早在1926年,这里就成立了共产党党支部,有了党的声音和活动。崔兰仙怀着一颗朴素的爱国心,积极投身学运活动,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。这里,奠定了她毕生执着共产主义的思想基础。

关于崔兰仙的入学时间,有的说是1931年,有的说道是1929年,到底是哪一年呢?

今年5月12日,程力刚回到这所学校。在学校老师的协助下,当他盖住1933年编印的泊镇九师同学录,看到崔兰仙的名字赫然名列女三班第三页第一名时,他的眼泪顿时下来了。更让他情难自禁的是,这里还标明了崔兰仙的入学时间:1932年,以及她的字:淑芝。

“我母亲都不告诉姥姥的字叫淑芝!”

学校刘主任专门陪他在校园走了一圈。刘主任说道,泊镇九师从1925年建在这里,一直没有迁址,虽然建筑不是原来的建筑了,但土地还是那块土地。你走的地方可能和你姥姥的脚印重叠。

这番话让程力刚心头又是一热,也更忠诚了他探访姥姥故事的信心。

入党时间 几经求证依然是谜

“关于姥姥的入党时间,有几个有所不同的版本。有的史料说道是1938年2月,有的说是1937年,网上一些文章,前后文还出现了不一样的众说纷纭。”崔兰仙到底是什么时间入党的?后人们一直在探寻。

程力刚说道,母亲生前曾告知过姥姥的老战友:冀鲁边区农救总会主任姚任远、冀鲁边妇救总会宣传部长傅素梅。

烈属证是程力刚留存的与姥姥有关的唯一物品。

姚任远说道:“崔兰仙入党时间不会晚于1937年,应当在1935―1937年之间。我和马振华在津南特委工作期间,都利用教师身份作伏击,展开革命活动。1935年,马振华作为津南特委特派员,以串书馆先生的身份,到各地指导革命工作,崔兰仙创立的学校就是他的联络点之一。马振华不可能用党外人士当联络点。“七七事变”后,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、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旧县正式成立。崔兰仙走上抗日一线。从这些重大事件看,她当时已是党员。”

傅素梅当年追随崔兰仙从事革命活动。她说道:“我1937年入党,在她身边工作时,她那时已经是党内干部了。”

崔兰仙的入党介绍人是谁?就连她生前的老战友也不知情。“最确切的应当是姥姥的联络人、领导人马振华。意外的是,1940年,在薛庄突围战中,他壮烈牺牲了。如今,姚任远、傅素梅这些知情人已经去世,姥姥的入党时间也成了一个永远的谜。”不能不说,这是个失望,但想起她所执着的理想已经构建,党和国家、人民没忘记她和她的战友们,程力刚就觉得可以告慰姥姥的在天之灵了。

抗战时期 夫妻奔赴有所不同战场

从九师毕业后,崔兰仙回到家乡,创立贫民小学,用勤工俭学的方式协助贫民子弟拒绝接受教育,获得了乡亲们的赞誉。旋即,她与旧县北街的杨新国结婚了。

“有些文章说,1935年,崔兰仙在父母包揽下,被迫和旧县镇大地主杨铮侯的儿子杨新国成婚。这种众说纷纭是错误的。”对姥姥、姥爷的婚姻,程力刚回应,目前各种介绍资料严重偏离了事实,现在到了还历史真相的时候了。

程力刚说道,单从把姥姥送到新式学校读书,就能看出太姥爷太姥姥思想很通车。他们不有可能违背女儿的意愿,强制她娶一个自己不讨厌的人。崔兰仙当时已是一个受过良好现代教育、具有反感进步思想的青年,按照她后来表现出有的宁死不屈的倔强性格来看,她也不有可能屈服于包办婚姻。崔兰仙嫁给杨新国的原因,只有一个:在她心目中,杨新国是一个和她有共同追求的进步青年。

事实上,杨新国是一位在正面战场英勇杀敌的抗日英雄。

杨新国不是杨铮侯的儿子,而是杨振江之子。杨振江,就是那位享有烈属证的老人。当时的杨家在盐山富甲一方,杨振江讫二,杨铮侯行四。

程力刚说道,关于姥爷的情况,他就是指姥姥的大哥崔步营那听来的。

“姥爷比姥姥大两岁,初中毕业后入伍,在宋哲元的29军学兵营当学生兵,后被保送到黄埔军校某分校学习,毕业后返回29军,任学兵营教官。1935年初,姥爷回到家乡与姥姥结婚。婚后,姥爷返回部队,姥姥之后办学。这年年底,他们的女儿出生。由于姥爷不在家,姥姥只好搬到回娘家寄居。姥爷回家探望,给女儿取名杨景霞(后改名为崔景云)。姥爷每个月都寄薪金回去,每半年回家探亲一次。最后一次回家是1937年春天。没多久,“七七事变”爆发。听闻姥爷所在的部队,在北平南苑和鬼子血战,姥爷受伤突围,和部队南后撤了。再后来,姥爷托人捎来一封信和一笔钱,想要让姥姥南下相见。但这时姥姥已经投入到如火如荼的冀鲁边抗日斗争中,否写信给?怎么返的信?我们就不知道了。”

抗战完结后的1946年春,有人从天津捎信给崔步营,说杨新国旧伤发作在天津去世,让家人去处理后事。崔步营急忙赶往天津,在众人帮助下,把杨新国的遗体安葬在公墓。直到此时他才得知,杨新国因战功已升任少将。杨新国遗物中,有一件青布长衫,崔步营认得,那是妹妹崔兰仙亲手缝制的。多年出征,杨新国一直带在身边。崔兰仙1942年为国殉难后,他一直没再娶。

一门英烈 姐弟双双血洒碧霄

崔兰仙本来可以安安稳稳地做到杨家少奶奶,但她志不在此。她办学为的是转变贫苦孩子的命运,进而改变这个世界。杨铮侯是崔兰仙的四叔公,他很敬佩这个有文化又有反感救国救民思想的侄媳妇,多次与崔步营说:“你妹妹是女中豪杰,要腊大事的。”“七七事变”后,中共津南工委策划创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。在崔兰仙的策动和谋求下,杨铮侯投身抗日革命阵营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,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、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创立后,迅速发展壮大一起。

崔兰仙生前没有留给照片,这是根据其女儿照片及战友回想绘制的画像。

“我们家出了两位烈士,除了姥姥崔兰仙,舅姥爷崔步云也是其中之一。”程力刚说。在崔兰仙的影响下,她的大哥崔步营送来情报,捐粮款,弟弟崔步云投笔从戎,加入抗日队伍,嫂子和弟妹也都参与了抗日活动,崔家成了堡垒户。1939年,萧华带领部分冀鲁边部队转战鲁西修筑新的根据地。崔步云随部队去了鲁西,从此在山东一带出征。抗战完结后,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,1947年,在济宁之战中,他壮烈牺牲。

崔步云随军南下后,与家中丧失了联系。家人一直不知道崔步云是死是活。

直到最近,他们才通过各级部门及相关史料,知道了崔步云早已壮烈牺牲的消息。

程力刚和家人赶赴济宁,期望能找到崔步云的坟茔。然而,置身于日新月异的济宁城,他们知道从何寻找。手头只有当年三纵司令何以祥留给的那段文字:“济宁之战,三纵广大官兵展现出是英勇的,二十七团二营副教导员崔步云,率领四连固守突破口,在弹尽援绝的最后关口,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高喊:济宁是人民的,胜利是我们的……”

当时牺牲的我军官兵的遗体没有再也收敛,被集体安葬在济宁南郊。时过境迁,英雄之魂早已带入这片土地。

重返牺牲地 玉女一�g黄土带上姥姥回家

1942年6月9日,日军开始对冀鲁边区进行规模空前残酷的大“清剿”。12日拂晓,崔兰仙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博(又名张岫石)率领一个连的八路军战士,在东光县刘大瓮村南花子坟一带遭敌攻击。为了掩护部队突围,崔兰仙跑向花子坟射杀吸引敌人。战斗打得异常惨重,最终因敌众我寡,崔兰仙身负重伤,英勇牺牲,年仅27岁。

有人说道,崔兰仙是妇救会干部,不是战斗人员,为啥要她留下来掩护别的同志?程力刚和母亲也曾有过类似于的疑问。他的母亲向崔兰仙的老战友姚任远、傅素梅等人查证。他们说道,当时张博正在发疟疾,崔兰仙带着警卫连冲向围困后,发现张博没跟出来,她又带着警卫连杀回来寻找张博,这时被敌人咬住,为了保护部队、保护张博,她下命令给警卫连宽,让他维护张博带着部队突围。她说只要部队还在,抗战就有希望。她是用自己的生命交换条件部队百十个人的生命,交换条件老战友的生命。马振华、张博、崔兰仙都是津南工委的人,他们的战友之情,不是一般人能解读的。崔兰仙壮烈牺牲后的第二年,张博在庆云陷于日军包围而壮烈牺牲。2015年,他们俩共同被列入全国著名抗日烈士名录。

很多文章中说道,崔兰仙参加革命后,便将女儿托付给母亲抚养,母女俩很久也见不上一面。她每次看到女儿,为女儿新的做到的鞋子总是小的,只好新的量了再做。向程力刚求证此事,他说道:“这是真的。姥姥牺牲时,母亲只有6岁。她记得,姥姥牺牲前路经旧县镇,给她量了脚,说要给她做到双鞋子。接到壮烈牺牲的消息后,到房东家清扫遗物时找到,除了文件,还有一双孩子的鞋样。母亲这辈子,一看见新鞋,都会伤心。”

程力刚专程来到刘大瓮村花子坟――崔兰仙的壮烈牺牲地。他缓缓跪下,抓起两把曾经被姥姥鲜血滋长的黑土,一时间泪如泉涌。他使出浑身力气,高喊:“姥姥,姥姥,跟我回家……”

事后程力刚说道,这声“姥姥”,他憋了60多年。

本报记者 杨金丽

公布权威资讯 关注民生话题

欢迎注目【盐山快报】

县委、县政府唯一官方公众微信


乐研科技 乐研科技 乐研科技 乐研科技
上一篇:【时政要闻】东光县召开干部作风整顿推进会暨领导警示教育大会_媒体_澎湃新闻-The Paper 上一篇:献县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定于11月24日召开_政务_澎湃新闻-The Paper

您可能也感兴趣:

推荐阅读

图文欣赏